维基百科中的醫學内容
仅供参考,並
不能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请咨询专业人士。詳見
醫學聲明。
貧血(英語:anemia)通常定義為血液中紅血球或血紅素總數量下降的情形;也可以被定義為血液攜帶氧氣能力下降的情況。當貧血慢性發作時,其症狀往往不明顯,可能包含疲倦、虛弱、呼吸困難或活動能力下降;有時急性發作,就會出現較為強烈的症狀,可能包含意識不清、感覺將要昏倒以及想喝更多水。在一個人面色蒼白得很明顯之前,就已經有顯著的貧血狀況了。依據不同病因,可能會出現額外的症狀。
貧血的原因總共分為三種主要類型:一為失血;二為紅血球製造數量下降;三為紅血球細胞分解增加。失血可能是由於創傷以及消化道出血等;紅血球製造減少的原因包括鐵質缺乏、維生素B12缺乏症、地中海型貧血、以及各種骨髓相關的腫瘤等等。造成紅血球分解增加的原因包括基因上的異常(例如鐮刀型貧血)、感染(例如瘧疾)、以及自體免疫性疾病。貧血也可以依紅血球的大小及每個紅血球中的血紅素量進行分類。如果紅血球較正常小,則稱為小球性貧血 (microcytic anemia);如果較正常大則是巨球性貧血(macrocytic anemia);如果大小在正常範圍內則屬於正常血球性貧血(normocytic anemia)。
貧血診斷標準可根據血紅素量(Hemoglobin)或血容比(血細胞壓積)(Hematocrit; Hct)。 在男性血紅素正常是130-140 g/L(13-14 g/dL),但女性正常是120-130 g/L(12-13 g/dL)。在男性血容比正常是41-50%,但女性血容比正常是36-44%。至於貧血的真正原因則需要更進一步的測試才能知道病因。
因红细胞容量测定复杂,临床常以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血容比(血细胞压积)(Hct)等指标替代,这就可能造成:
對部分族群而言───比方說孕婦───服用鐵劑一類的營養補充品對預防貧血是有幫助的,但是並不推薦用在貧血原因尚不明的病人。進行輸血治療的時機一般視症狀而定。對於沒有症狀的病人而言,血紅素值只要不低於60-80 g/L(6-8 g/dL)就不建議給予輸血,這樣的標準也可以套用在部分急性出血的病人身上。紅血球生成刺激劑一般只建議用於嚴重貧血的患者身上。
貧血是血液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影響了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全世界大約有十億人患有缺鐵性貧血。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病,而孩童、孕婦以及年長者也較容易患病。貧血會增加醫療照護的成本,也會讓患者失去工作的能力而降低其生產力。其英文名源自古希臘文:「ἀναιμία(anaimia)」,字根為「ἀν-(an-),否定」,以及「αἷμα(haima),血液」。
诊断
(单位:g/L)
| 标准 |
6月龄~6-岁 |
6岁~14岁 |
成年男性 |
成年女性 |
孕妇
|
| 1972'WHO
|
<110 |
<120 |
<130 |
<120 |
<110
|
| 中国
|
<110 |
<120 |
<120 |
<110 |
<100
|
- 小于6月龄的婴儿,血红蛋白浓度变化较大,中国小儿血液学组1989年初定的标准是:
- 出生~28日龄:<145g/L
- 1月龄~4月龄:<90g/L
- 4月龄~6月龄:<100g/L
- 贫血是一种继发性改变,因此,贫血的病因诊断更为重要(详见贫血的病因)。
分度
依据血红蛋白浓度(Hb)分度
(单位:g/L)
|
轻度 |
中度 |
重度 |
极重度
|
| 成人
|
下限~90 |
90-~60 |
60-~30 |
<30
|
| 儿童
|
下限~90 |
90-~60 |
60-~30 |
<30
|
| 新生儿
|
144~120 |
120-~90 |
90-~60 |
<60
|
分型
- 依贫血发展速度分:急性贫血、慢性贫血。
- 依红细胞形态分:主要参考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 大细胞性贫血:MCV>100fL。
- 正细胞性贫血:MCV在80fL~100fL。
- 小细胞性贫血:MCV<80fL。
- 依骨髓红系增生情况分:
- 依病因、发病机制分:
- 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 造血原料异常所致贫血
- 造血细胞异常所致贫血
- 造血调控异常所致贫血
- 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即溶血性贫血
- 失血性贫血
病因及发病机制
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造血原料异常所致贫血
-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铁體內鐵量不足所造成—主要是因為人體吸收不足(如胃切除、胃酸缺乏、偏食);攝取太少(如懷孕、早產兒、癌症);或因流失太多(如手術大量出血、月經、消化道潰瘍出血及痔瘡出血)所導致。患缺鐵性貧血時,必須注意是否有因胃潰瘍、胃癌、痔瘡等引起出血; 若為女性尚要注意是否有子宮肌腫或子宮癌,以便治療。主要以鐵劑治療。國人正常成年男性對鐵的需求建議量約10 mg/天,女性因月經週期或懷孕期的需求建議量增加為15 mg/天。鐵通常以口服投藥,但是在特殊狀況下可以注射給藥。口服鐵劑: (1) Ferrous sulfate(硫酸亞鐵):由腸道吸收良好,是最常用的鐵劑。在酸性環境中有助吸收,因此可伴隨攝取酸性食物及Vit.C,雖然飯前口服吸收較好,但對胃腸道具有刺激性。(2) 類似藥物:Ferrous gluconate、Ferrous fumarate、Ferrous Succinate(為有機鐵劑,對胃刺激性較輕微)。2. 注射鐵劑:快速補充鐵,當胃腸道手術時可使用注射製劑,臨床較少使用。(1) Iron dextran:深部肌肉注射或緩慢靜脈注射給藥。(2) 類似藥物:鐵—山梨醇(Iron sorbitol)只以深部肌肉注射給藥。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多种原因导致的红细胞铁利用障碍。
-
巨幼细胞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而易使造血系統的DNA合成異常,產生不成熟的巨母紅血球,此細胞攜氧功能差。缺乏維生素B12之原因有飲食缺乏、肝病造成利用不良,如果是缺乏內在因子(intrinsic factor)使Vit.B12吸收不足所造成之缺乏又稱惡性貧血(pernicious anemia)。治療上主要以Vit.B12及葉酸治療。Folic acid(葉酸)為重要的水溶性B群維生素,在體內還原成四氫葉酸,可攜帶碳基,以供應紅血球生成。綠色蔬菜、酵母及小麥製品含有豐富的葉酸,攝取不足是缺乏葉酸的主因,其他如服用二氫葉酸還原酶抑制劑(如抗癌藥物及抗癲癇藥物)、酗酒者、小腸疾病吸收不良等會造成葉酸缺乏,或對葉酸需求量增加時(如白血病、懷孕及哺乳)也會造成葉酸缺乏。Cyanocobalamin(維生素B12;Vit.B12)為細胞生長與複製時必須的輔酶,可由微生物發酵取得,肝臟、肉類、魚類及牛乳食品含量豐富。有些植物裡也擁有維生素B12:例如香菇、紫菜、海帶、大豆、全麥、糙米、海藻、小麥草、米糠、雛菊、大豆、泡菜、各種發酵的豆製品(例如:味噌湯、豆腐乳與豆豉)和酵母衍生食物(例如:無酒精啤酒)等等。另外有些植物像是綠藻的維生素B12含量還比動物性食物更多。東方醫學也指出例如當歸、明日葉、康復力等中草藥都含有維生素B12。一般維生素B12之製劑副作用小,常以肌肉、深部皮下或靜脈注射給藥30 mcg/天,亦有口服製劑1~25 mcg/天,惡性貧血之病人需長期持續的治療。類似藥物如Hydroxocobalamin、Cobamamide、Methycobalamin等。
造血细胞异常所致贫血
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缺乏症:當人體缺氧時可刺激腎臟分泌紅血球生成因子,影響血漿中紅血球生成素原活化。洗腎或腎衰竭病人因無法分泌紅血球生成因子,造成紅血球生成素缺乏,而影響紅血球的生成,可以皮質醇及EPO治療。
造血调节异常所致贫血
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即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异常所致溶血
红细胞胞外环境异常所致溶血
失血性贫血
-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58~563 ISBN 978-7-117-05903-9
-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7 ISBN 978-7-117-05847-6
- Lee Goldman, Dennis Ausiello.Cecil Medicine.23Ed, Philadelphia: Saunders Elsevier.2007
|
|
|
|
|
| A/B, 001–139 |
|
|
C/D, 140–239 & 279–289 |
|
|
|
E, 240–278
|
|
|
|
F, 290–319
|
|
|
|
G, 320–359
|
|
|
|
H, 360–389
|
|
|
|
I, 390–459
|
|
|
|
J, 460–519
|
|
|
|
K, 520–579
|
|
|
|
L, 680–709
|
|
|
|
M, 710–739
|
|
|
|
N, 580–629
|
|
|
|
O, 630–679
|
|
|
|
P, 760–779
|
|
|
|
Q, 740–759
|
|
|
|
R, 780–799
|
|
|
|
S/T, 800–99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