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中的醫學内容
仅供参考,並
不能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请咨询专业人士。詳見
醫學聲明。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
白血病。
败血症(拉丁語:Sepsis)指的是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发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即由於感染所引起的全身性發炎的嚴重疾病。常見的臨床症狀包括發燒、呼吸頻率和心跳加速,以及意識不清。有時患者也會發生特定的臨床症狀,如因肺炎引起的咳嗽,或因為腎臟感染所導致的排尿灼熱感。若敗血症發生於年長者、年紀幼小或免疫能力貧弱之患者,則可能會沒有特定的感染症狀,亦可能表現出體溫過低或維持正常(一般發炎時,組織的溫度會升高)的特殊症狀。嚴重的敗血症會導致供應組織的血流不足甚至器官衰竭。血流不足的原因可能是由於敗血症引起的低血壓、高血乳酸或是低排尿量所導致。敗血症引起的低血壓有可能會導致感染性休克,此一休克症狀並無法藉由靜脈輸液的方式有所改善。
成因與診斷
敗血症的定義為由於感染所引起的全身性發炎反應症候群(英語: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亦即滿足後列四項中至少兩項條件,加上存在感染的證據:體溫小於35°C或大於38°C、心跳每分鐘大於95次、呼吸頻率每分鐘大於25次或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壓小於32毫米汞柱、血液中白血球數量每毫升大於12,000或小於4,000。感染的病原體多半為細菌,但亦可能被黴菌、病毒或寄生蟲侵入體內而引發敗血症。如病原体是病毒,则可是病毒血症。高危險族群包括:年長者、年紀幼小之個體,以及因其他疾病 (如:癌症、糖尿病、重大創傷或燒傷)導致免疫功能不足之患者。
敗血症常見的原發性感染來自下列位置:肺、腦、泌尿道、皮膚以及腹腔器官。血液培養可診斷出特定的病源菌,建議需在施打抗生素之前就取得血液檢體以提高陽性率,然而菌血症並非診斷敗血症的必要條件。醫學影像亦可進一步分析且定位受到感染的病灶組織。其它可造成類似敗血症症狀的鑑別診斷包括:嚴重全身過敏性反應、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低血容量、心臟衰竭以及肺栓塞等等。
治療
敗血症常規治療包括靜脈輸液及抗生素治療,通常需要在加護病房內進行生命徵象監測。升壓劑藥物使用於輸液無法有效維持血壓時,而呼吸機及透析治療能夠減輕肺臟以及腎臟的負擔。中央靜脈導管及動脈導管可連續監測血行動力學,提供治療上即時的處置,同時便於升壓藥物的使用。心輸出量以及血氧飽和也是應密切注意的數據,視情況需要採取必要處置以預防靜脈栓塞、上消化道壓力性潰瘍及褥瘡的發生。使用胰島素嚴格控制血糖對於部分敗血症病患是有好處的,類固醇的使用則尚有爭議。歷經十年臨床使用的試驗評估藥物活化蛋白質C又稱除栓素,具有抗凝血與抗發炎之效果,常使用在嚴重敗血症合併多重器官衰竭患者(英語:recombinant activated protein C or Xigris)然因無證據可支持用以治療敗血症病患,且有出血的高風險,禮來公司已於2011年10月25日宣布不再持續臨床試驗。
預後、流行病學與歷史
預後決定於疾病嚴重度,其中敗血症死亡率可達30%,重度敗血症死亡率達50%。敗血性休克的死亡率隨統計族群不同而有極大的差異,有些甚至高達80%。估計每年全球有數百萬例敗血症發生,而確切統計數字,因發展中國家資料不完整而無法確定。在已發展國家如美國、日本,年發生率約每1000人0.2至3人,即每年有一百萬例敗血症。疾病發生率仍在上升中,其中男性多於女性。敗血症的另一字(英語:septicemia)以及毒血症(英語:blood poisoning)是描述血液中的微生物以及其產生的毒素,現在這兩種描述都已經十分少用 。敗血症的病情至少在希波克拉底的時代就已經可見到相關描述。
症狀
治療方式
- 治療敗血症現有:
- 使用廣譜抗生素,待血液、尿液、痰等樣本分析後再改以特定抗生素
-
氧氣治療
- 早期血液動力治療(輸液、輸血及強心劑之使用,使中心靜脈壓 8-12 mmHg、平均動脈壓大於65 mmHg)
-
血糖控制
-
皮質類固醇治療(七天內,適量使用)
- 活化蛋白質C(具有抗凝血與抗發炎之效果,常使用在嚴重敗血症合併多重器官衰竭患者)及歷經十年臨床使用的試驗評估藥物Xigris(drotrecogin-alfa (activated) , rhAPC),因未能顯著降低敗血病患的死亡率,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與歐洲藥物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 Agency, EMA)在2011年10月25日撤銷該藥物的使用。
- 內毒素吸附器 toraymyxin PMX
參考文獻
参见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