Продолжая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сайт, вы даете свое согласие на работу с этими файлами.
步行
步行,是有腿動物進行動物運動的主要步態之一,通常比跑步和其他步態慢。步行被定義為一種「倒單擺」的步態。在這種步態中,每走一步上身體都要拱起腳才能前進。步行不分肢的數量,即使是有超過一對足的節肢動物也可以步行。人類的步行有時也定義為隨時保持一隻腳在地上的移動方式,若兩腳同時離地則稱為跑步或跳躍。
起源
根據理論,四足動物之間的“行走”源於水下。例如蝟鰩(Leucoraja erinacea),是底層區魚類群落的一員,可以用它們的腹鰭以推離海底。早在4.2億年前,它們就進化出特有的神經機制以推動自己前進,這比脊椎動物踏上陸地要早。呼吸空氣的魚類在水下用鰭“行走”,隨後產生像提塔利克魚屬這樣可以上陸的脊椎動物,之後再進化出生活在陸地上靠四肢行走的生物。陸生四足動物理論上只有一個起源,四肢演化自魚鰭,而節肢動物和它們的近親,特別是在昆蟲、多足綱動物、螯蝦、緩步動物、甲狀旁腺動物和甲殼類動物,已被認為曾多次獨立進化了行走。
鳥類、大穿山甲、人類、以及一些肉食性恐龍獨立演化出二足步行,有些蜥蜴在高速跑步時也只用二足,袋鼠和跳鼠用二足跳躍移動。目前認為人類的二足步行始於約400萬年前的南猿。從肯尼亞古海岸發現的腳印來看,人們認為在150萬年前現代人類的祖先很可能以與現在非常相似的方式行走。
在不同動物中
人類
人類通過「雙擺」的策略而完成步行。在向前運動期間,腿離開地面從臀部向前擺動,這是第一次擺動。之後腿部隨腳跟撞擊地面,並以「倒單擺」的動作滾動到腳趾,這是第二次擺動。由於兩條腿的運動協調一致,因此一隻腳或另一隻腳始終與地面接觸。通過利用鍾擺力和地面反作用力,步行過程中可節省約40%的能量。
對人類而言,大多數嬰兒在九到十六個月間開始學走,而平均老年人步行的速度是3.2 km/h ~ 3.9 km/h,年輕人則為3.75 km/h ~ 5.43 km/h。
馬
馬的步態為四拍式步態,平均每小時行約6.4公里。步行時,馬的腿以「左後腿-左前腿-右後腿-右前腿」的順序、以規則的1-2-3-4節拍運動。步行時,除非將重量從一隻腳轉移到另一隻腳,馬總是將一隻腳抬起,另一隻腳放在地上。馬的頭部和頸部略微上下運動,以協助保持平衡。
大象
大象可以前後移動,但不能小跑、跳躍或飛奔。在陸地上行走時,牠們只使用兩種步態:步行和類似於跑步的更快步態。大象步行時,腿像擺錘一樣;象腳放在地上時,臀部和肩部會上升或下降。快速移動的大象似乎用前腿“跑”,但用後腿“行走”。儘管大象快速移動時的姿態很像其他奔跑的動物,由於沒有“空中階段”,大象仍為步行狀態。大象快速移動時可達約18公里/小時的最高速度。
對健康的影響
如可以持久的每周五天、每天走路三十至六十分鐘,再加上正確的姿勢走路的話,身體會更健康。定期步行可以提高自信、耐力、精力、減肥能力和預期壽命,並減輕精神壓力。亦有研究表明步行可以降低發作冠心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腸癌和骨質疏鬆症的風險。有研究表明,步行除了具有身體上的益處外亦對大腦有益,可以提高記憶力,學習能力,專注力和抽象推理程度。長期步行的人癌症和心臟病的機會可稍微降低,而壽命也會有所增加。步行還會令骨骼更加健康,特別是胯骨,另外還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
參見
- 可步行性 - 衡量對步行的友好程度的指標
參考資料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步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