Продолжая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сайт, вы даете свое согласие на работу с этими файлами.
毒液
毒液(英語:venom)是一种由动物分泌出来的毒素,目的是对其他动物造成伤害。不同毒液造成的伤害也会不同;那些会致死的毒液通常会用半數致死量(LD50、LD50 或 LD-50)来测量其毒性。许多动物都会使用毒液,这显示出了趋同演化性。2013年,有毒的动物造成了57,000起人类死亡事件,比1990年的76,000起有所下降。
分類
無脊椎動物
有毒的無脊椎動物會透過特化的附肢來注射毒液,蜘蛛利用其螯肢前的毒牙將毒液注入到獵物體內(詳見蜘蛛咬傷),蜈蚣透過其首節的附肢特化的一對毒爪(forcipules)注射毒液,蠍子則透過尾節上的螫針刺入昆蟲體內注射。
蜜蜂與黃蜂透過螫針注射蜂毒,其螫針為特化過後的產卵管。蜜蜂透過這些毒液守護蜂巢與儲存的食物,黃蜂則運用毒液來麻痺獵物,讓獵物可以在巢穴中維持存活狀態並作為幼蟲的食物。
毛蟲具有螫毛,與體內的毒腺連結,能使企圖接觸或吞食毛蟲的掠食者中毒。
另外很多無脊椎動物如水母、海葵、芋螺科、蛸亞綱也都帶有毒液。箱型水母為目前已知最毒的水母。
魚類
許多魚類帶有毒液,像是軟骨魚綱中的魟魚、銀鮫,以及輻鰭魚綱中的單頜鰻屬、鯰魚(鰻鯰科)、毒鮋科、真裸皮鮋科、鮋科、藍子魚科、䲗科、刺尾鯛科、金錢魚科、瞻星魚科與鱷鱚科等。
兩棲類
僅有少數兩棲類帶有毒液,部分蠑螈科的成員在被抓住時能使其尖銳的肋骨尖端穿透皮膚,將皮膚上分泌的河豚毒素注入掠食者。其他許多種兩棲類的皮膚也擁有顆粒性腺體,可以分泌毒液作為防禦機制。
蛇
最著名帶有毒液的爬蟲類為蛇,透過其毒牙將毒液注射至獵物體內。
蛇毒透過眼下的下頜下腺分泌,透過管道輸送至空心或具有溝槽的毒牙中。蛇毒為由肽的複合物質,成分包括蛋白酶(用來水解蛋白質的肽鍵)、核酸酶(用來水解核酸中的磷酸二酯鍵)以及神經毒素。蛇通常利用蛇毒協助狩獵,但受到威脅時也會用於防禦用途。蛇毒可能造成多種症狀,包括疼痛、腫脹、壞死、低血壓、抽搐、內出血(部分蛇種)、呼吸系統癱瘓、腎衰竭、昏厥以及死亡。
不同蛇種的蛇毒成分差異很大,這個差異來自於不同蛇種偏好的獵物種類不同。
其他爬蟲類
除了蛇之外,部分蜥蜴如美國毒蜥、墨西哥毒蜥與數種巨蜥也同樣有毒。
科摩多巨蜥在2009年發現其具有分泌毒液的能力,核磁共振成像顯示其下顎具有毒腺,包括一個位於後方的大毒腺以及五個位於前方較小毒腺。透過質譜法分析後發現科摩多巨蜥毒液的成分與蛇毒十分類似。
近年科學家透過毒腺針對有鱗目進行重新分類,形成稱為有毒類的演化支,其下包括蛇蜥亞目、鬣蜥亞目與蛇亞目。
恐龍
在2009年,一群美國與中國科學家檢驗一個千禧中國鳥龍的顱骨,發現千禧中國鳥龍的上頜中段有長牙,後側有一條明顯的溝痕。除此之外,他們還發現長牙上側的上頜骨內有帶狀空間,研究人員推測這裡可能容納類似毒腺的軟組織。
獸孔目
獸頭亞目的Euchambersia被認為可以透過犬齒將毒腺中的毒液注入至獵物體內。
哺乳類
部分哺乳類具有毒液,包括溝齒鼩、鼩鼱、吸血蝠亞科、公鴨嘴獸與懶猴。許多非獸亞綱的哺乳形類腳跟部位有著刺,而公鴨嘴獸的刺又會分泌毒液(稱為毒距),顯示早期的哺乳動物可能都具有分泌毒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