鲨烯
| 鲨烯 | |
|---|---|
| 
 | |
| 
 | |
| 
 | |
| 
IUPAC名 (6E,10E,14E,18E)-2,6,10,15,19,23-hexamethyltetracosa-2,6,10,14,18,22-hexaene (6E,10E,14E,18E)-2,6,10,15,19,23-六甲基-2,6,10,14,18,22-二十四碳六烯  | |
| 英文名 | Squalene | 
| 别名 | 角鲨烯;鱼肝油萜;三十碳六烯 | 
| 识别 | |
| CAS号 | 
111-02-4   | 
| PubChem | 638072 | 
| ChemSpider | 553635 | 
| SMILES | 
  | 
| InChI | 
  | 
| Beilstein | 1728919 | 
| 3DMet | B00166 | 
| EINECS | 203-826-1 | 
| ChEBI | 15440 | 
| RTECS | XB6010000 | 
| KEGG | C00751 | 
| MeSH | Squalene | 
| IUPHAR配体 | 3054 | 
| 性质 | |
| 化学式 | C30H50 | 
| 摩尔质量 | 410.72 g·mol−1 | 
| 外观 | 油状液体 | 
| 密度 | 0.855 g/cm3 | 
| 熔点 | −100 °C | 
| 沸点 | 285 °C (25 mmHg) | 
| 溶解性(水) | 几乎不溶于水 | 
| 
折光度n D  | 
1.4965 | 
| 危险性 | |
| 警示术语 | R:R36/37/38 | 
| 安全术语 | S:S26, S36 | 
| 闪点 | 217 °C(闭杯) | 
| 致死量或浓度: | |
| 
 LD50(中位剂量) 
 | 
1800 mg/kg(小鼠静注) 5000 mg/kg(小鼠经口)  | 
|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标准状态(25 ℃,100 kPa)下。 | |
鲨烯(英語:Squalene),又称角鲨烯,是一种开链三萜类化合物。因最初从鲨鱼肝油中提取得到,故得名鲨烯。随后发现鲨鱼卵油及其他鱼中也含有它,现在发现它的分布比预想的要广泛许多,真菌及人類耳垢中含有少量。鲨烯是胆固醇生物合成中间体之一,是所有类固醇类物质的生物合成前体。
性质
无色有香味的油状液体。几乎不溶于水,微溶于甲醇、乙醇、冰醋酸,易溶于乙醚、丙酮、石油醚、四氯化碳及其他脂溶性溶剂。350°C沸腾,并有部分分解。
鲨烯分子中有六个双键,不稳定,容易氧化。在空气中吸收氧气转变成似亚麻油的粘性液体,产生特殊臭气。易在镍、铂催化下加氢生成鲨烷,也可通过化学反应转变为羊毛甾醇。鲨烷较鲨烯不易被氧化。
历史
1906年首先由东京工业试验所的辻本滿丸从鲨鱼肝油中发现。1926年 Isidor Morris Heilbron 确定了鲨烯的结构。
英文名“Squalene”源于拉丁语“Squalus”,意为鲨鱼。
存在
鲨烯主要存在于鲨鱼肝油的不皂化部分,少量存在于苦茶油、橄榄油、米糠油、麦胚油、酵母及人体脂肪中。它在各种鲨鱼的肝脏中都有存在,其中以深海鲨鱼肝油中含量最高。
生产
可从鲨鱼肝中提取,也可由两分子反式牻牛儿基丙酮与1,4-丁二亚基三苯基膦经Wittig反应而制得。
生物作用
鲨烯是胆固醇生物合成的中间体之一,由两分子法尼基焦磷酸在鲨烯合酶催化下先生成前鲨烯焦磷酸,后被NADPH还原得到。
然后鲨烯在鲨烯单加氧酶催化下环氧化生成(S)-2,3-环氧鲨烯,后者经一个拉链环化反应得到四环结构羊毛固醇。从羊毛固醇再经十余步反应可得胆固醇。
鲨烯的直链结构被氧化及环合后可形成一系列手性中心。
鲨烯具有类似红细胞那样摄取氧的功能,生成活化的氧化角鲨烯,在血液循环中输送到机体末端细胞后释放出氧,从而增强机体组织对氧的利用能力,强化肝功能。鲨烯具有渗透、扩散和杀菌作用,人体皮肤分泌物皮脂中常含鲨烯及甾醇以维护皮肤的柔软滑润。
用途
用作杀菌剂、口服营养药、皮肤柔软滑润剂及制备药物、橡胶、香料、有机色料和表面活性剂的原料。
参见
参考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