Продолжая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сайт, вы даете свое согласие на работу с этими файлами.
耶稣
拿撒勒人耶穌 | |
---|---|
出生 | 公元前4年12月25日 羅馬帝國猶太希律王國伯利恆 |
逝世 | 公元33年4月7日 於同年4月9日復活(根據基督教傳統) 羅馬帝國猶太行省耶路撒冷 |
死因 | 處決 |
别名 | 耶穌基督、拿撒勒人 、 以马内利 |
头衔 | 上帝之子、人子、救世主、犹太人的王、主/神、聖子、基督君王、 以马内利 |
父母 | 四字神名(父親)、瑪利亞(母親)、聖約瑟(養父) |
耶穌(古希伯來文: ישוע,拉丁轉寫:Yeshua;古希臘文:Ἰησοῦς,拉丁轉寫:Iesous;約前4年—公元33年),東正教譯為伊伊穌斯(Iesous),唐朝景教譯為移鼠或翳數,也被称为“拿撒勒人耶稣”或“耶稣基督”;由於他的影響力如此巨大,公元或西元紀年是以耶穌出生那一年開始計算。耶穌被大部分相信他的人視為神、神的兒子、造物主、救世主,是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的中心人物。
耶穌的歷史性過去長期受到學界爭論,不过現今幾乎所有的学者都認同耶穌在歷史上實有其人,且對基督教的形成有至為重要的影響,如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巴特·葉爾曼。現代學界普遍認為耶穌是西元30年左右生活在今巴勒斯坦地區一帶的真實人物,但對於基督教義中的記載和他本人是否相符仍有很大爭議。
名號釋義
聖經人物或地方名稱 | |
---|---|
天主教譯名 | 耶穌 |
新教譯名 | 耶穌 |
正教譯名 | 伊伊稣斯 |
伊斯兰教譯名 | 爾撒 |
希伯來语 | יהושוע |
希伯來語轉寫 | Yahushua |
古希臘語 | Ιησούς |
希臘語轉寫 | Iēsous |
阿拉伯语 | 伊斯兰教:عيسى 基督教:يسوع |
阿拉伯語轉寫 | 伊斯兰教:`Īsā 基督教:Yasūʿa |
“耶穌”的原文是希臘語:Ίησους(可轉拼為Iēsous),這本身是希伯來名字“約書亞”(希伯來語:ישוע。當時希臘文是羅馬帝國的通行語言,最初的《新約聖經》就是用希臘文寫成,這是當時犹太人中一個常見的名字。)根據《馬太福音》記載,這個名字是天使啟示下來的,天使向馬利亞宣告她要懷孕生子的時候,對她說:你要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馬太福音1:21)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馬太福音15:24 )。耶穌以道成肉身的形式來到世人中間,帶來得救的救恩與自由之福音。在他釘十字架,復活升天後再來之前,神恩膏耶穌這名成為大有能力的名,凡信他的人必歸入耶穌這名,成為神的兒女。
耶穌被羅馬帝國的猶太行省巡撫本丟·彼拉多與猶太祭司們釘上十字架時,釘板上寫著「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神預備耶穌為百姓的罪、世人的罪,這名成了猶太百姓與世人的中保(幫助者,辯護者)。當耶穌再來時,不再道成肉身,不為罪,只為拯救,不再以羔羊的身份而是以君王的身份。如經上所記:「像這樣,基督既然一次被獻,擔當了多人的罪,將來要向那等候祂的人第二次顯現,並與罪無關,乃是為拯救他們」。
基督
“基督”的原文是希臘語:Χριστός(可轉拼為Christos),是希伯來文稱號“彌賽亞”(希伯來語:מָשִׁיחַ,轉拼為māšîaḥ)的希臘文翻譯,是“受膏者”的意思。《舊約》中多處提到君王、祭司在冊立的時候要用油膏抹,稱為“受膏者”(),舊約聖經意譯為“受膏者”。在舊約《以賽亞書》和《但以理書》等多部先知書中,「彌賽亞」是先知所預言的解救萬民的救主。《約翰福音》這麼記載:
他(安得烈)先找到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彌賽亞’翻出來就是‘基督’)!”(約翰福音1:41,圓括號內字是聖經原文,此處‘彌賽亞’原文是Μεσσίαν,是彌賽亞用希臘文音譯,‘基督’就是Χριστός,是彌賽亞用希臘文意譯)
耶穌基督有許多別的頭銜和稱呼:麥基洗德、受膏者、以馬內利、神的兒子、人子、道、中保、大祭司、君王、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羔羊、明亮的晨星(曉明)、大衛的兒子(大衛的子孫)、大衛的根、拉比或拉波尼(老師的意思)、拿撒勒人耶穌……等等。
耶穌有好幾次說到“我是”:我是生命的糧,我是世上的光,我是好牧人,我是羊的門,我是道路、真理、生命,我是生命,我就是復活,我是葡萄樹。此處的“我是”與“耶和華”這個名字有密切的關係,基督教認為這是暗喻,表明耶穌就是耶和華,就是神。也與神性本就在每人心中的思想光譜接近。
聖經中的耶穌
耶穌生平主要記載在《新约聖經》的四福音書,在羅馬帝國時代的官方歷史文獻上則只有零星的側面記載。下面是聖經中記載的和基督教傳統上所信的耶穌的生平。
早年
耶穌基督本是三位一體的永恆的神的第二位格,稱為聖子。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降世為人,道成肉身,他是舊約聖經所預言的彌賽亞,就是受膏者的意思,因為他是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
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希律王國,由服從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的猶地亞王大希律王統治的自治王國,在加利利地區的拿撒勒城,有一位童貞女馬利亞已經許配了一個木匠約瑟,還沒有迎娶同房,天使加百列向她顯現,宣告她將要由聖靈感孕,給他起名叫耶穌,因為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拯救出來。約瑟是大衛王的後代,是一個義人,因為馬利亞的身孕,想把她暗暗地休了,經過天使向他說明而回心轉意。
根据《路加福音》记载,因為當時的人口普查,所有的居民都須各歸故鄉,約瑟帶著懷孕的馬利亞前往大衛的城伯利恆,客店裡沒有地方住,玛利亚在马厩产下耶稣,然后放在马槽里。那天晚上,天使向野地裡的牧羊人顯現,宣告主基督的降生,他們便來拜訪耶穌,把天使論這孩子的話傳開了。東方的博士看見了他的星,帶著禮物也來拜訪。約瑟和馬利亞在耶穌出生第八天按照摩西律法為他行了割禮,並於出生四十天在耶路撒冷的聖殿行潔淨禮。
大希律王聽到有一位要做猶太人的王的嬰孩誕生,便要除滅他,約瑟受到天使的警告帶著馬利亞和耶穌逃往埃及行省,大希律命令羅馬駐軍杀死了伯利恒城内及其四境所有2岁以内的男孩。約瑟得知希律·阿基勞斯繼承他的父王為新的猶太分封王後決定前往加利利地區(由阿基勞斯的兄弟希律·安提帕斯管治,大希律死後羅馬帝國將他的王國拆散進行分封)定居。這也解釋了耶穌為什麼在伯利恆出生但在拿撒勒長大。根據《馬可福音》與《馬太福音》記載,耶穌他有幾個兄弟,分別是雅各、猶大、西門與約西,還有幾個妹妹。
对于耶稣从出生到30岁左右出来传道的这近三十年时间,福音书提及的很少。
傳道
30歲時,耶穌在約旦河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並在曠野四十天禁食禱告,其間勝過魔鬼的若干試探,往後開始在故鄉加利利一帶開展傳道工作,有很多人跟隨他,他在信徒當中親自揀選了十二位門徒。耶穌表示他是神的兒子,用淺近而生動的話語,包括許多比喻,宣揚天國的福音。並施行神蹟,比如醫病和趕鬼,讓人可以信他。這過程中,他與猶太宗教領袖產生了很大的衝突,耶穌在安息日也醫病;他接近當時為猶太社會所鄙視的罪人,如稅吏、外邦人、犯姦淫的婦女,予以安慰鼓勵,並向他們傳講福音;他批評犹太宗教领袖的形式主義和假冒偽善,這些宗教領袖仇視他,開始計劃要殺他。
耶穌的傳道可以看作有兩方面,一是關乎神學的,主要是關於他自己的身份,和天國的降臨,可以說是如何愛神;一是關乎道德的,可以說是如何愛人。
- 耶穌自稱是天父的兒子,與天父原為一,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他是道路、真理、生命,不藉著他,沒有人能夠到天父那裡去。
- 天國近了,人應該悔改,信從福音,應當愛神並且愛人,当天国降临的时候,悔改信從耶穌的人會享有祝福與永生。
- 「希望別人如何對待自己,自己就要那樣對待他人」是耶穌替律法和先知所作的總結。
- 不可仇恨,要愛鄰舍如同自己,甚至要愛自己的仇敵,為逼迫自己的人禱告。
- 不可貪求金錢,也不要憂慮吃什麼、穿什麼,要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因為我們需用的東西神都會看顧。
- 不可自以為聰明,要柔和謙卑,有小孩子的樣式。
- 不可炫耀善行和虔誠,博取人的榮耀,但要做世上的光,讓人通過我們的好行為,將榮耀歸給神。
- 不要論斷人,免得我們被人論斷,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再去掉弟兄眼中的刺。
- 不可自以為義,要悔改。
- 不可將摩西律法形式主義化,比如堅持安息日不可治病,因而延誤了病情。但要堅守律法的愛,神愛人的總綱。
受難
耶穌傳道約有三年的時間,在約公元30年左右的逾越节前夕,最後一次進入耶路撒冷,受到群眾的歡迎。耶穌和门徒一起吃逾越節的晚餐,這成為他最后的晚餐。這中間他為門徒洗腳,囑咐他們也要這樣彼此服侍;預言自己將要受難,門徒將要四散;為門徒禱告,應許聖靈會降下;設立聖餐的聖禮。關於聖餐的設立,《路加福音》如此记载:
耶穌又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掰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路加福音22:19-20)
当时猶太的宗教領袖,包括圣殿祭司、法利賽人、文士,對耶穌非常憎恨,以三十兩銀子收買了十二門徒之一的猶大。他帶領衛兵在客西馬尼園找到耶穌,以親吻耶穌為暗號,把耶穌抓捕。耶稣的門徒彼得(天主教思高譯本譯為伯多祿)拔刀削掉祭司僕人的耳朵,耶穌阻止他說:『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耶穌在治好了那人之後,終於被抓走了。
猶太宗教領袖以「自稱神的兒子基督」的褻瀆罪名控告耶穌。猶太宗教領袖及民眾將耶穌帶往猶太行省的羅馬總督彼拉多的總督宮殿,説他煽動猶太人反羅馬皇帝,禁止民眾納稅給他,於是彼拉多多次審問他,但他答非所問令彼拉多查不出他有什麼罪,並要釋放他,猶太宗教領袖及民眾仍要求把耶穌定罪,說他從加利利起就開始傳道。彼拉多這才知道耶穌是加利利人,就把耶穌交給了當時正在耶路撒冷的加利利郡王希律·安提帕斯,希律問了耶穌許多話,但耶穌卻一言不發,希律只好把祂帶回總督府。當時正值逾越節,猶太地的總督按照猶太人習俗可釋放一名囚犯。於是彼拉多给猶太人選擇釋放巴拉巴還是耶穌,猶太人選了前者。祭司長和群眾更威脅彼拉多如果他不釋放巴拉巴他就不是凱撒的朋友,令彼拉多生怕猶太人被他們煽動而暴亂導致自己被提比留·凱撒罷免,為了他的政治生涯,於是先命令羅馬士兵將他鞭刑,然後判處死刑,押往各各他的刑場,在十字架上將他釘死,大約三個小時以後斷氣。這時遍地黑暗,聖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象徵著因為耶穌的死為人的罪付上了贖價,人與神之間的隔閡被除去。這是星期五,日後基督教以每年的這一天為受難節,紀念耶穌受難。關於耶穌受難的意義,聖經上這麼講:
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罪的工價乃是死(羅馬書3:23,6:23)
按照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基督一次被獻,擔當了多人的罪。(希伯來書9:27-28)
我们逾越节的羔羊基督,已经被杀献祭了。(哥林多前書5:7)
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5:8)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人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約翰福音3:16)
耶穌受審、受難的時候,眾門徒非常驚恐。雖然耶穌曾經多次向他們預言自己的受難,但他們並沒有準備好。曾經誇口“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的彼得,在別人問他是不是耶穌門徒的時候,居然三次否認,正如耶穌預言。耶穌受難的時候,他的門徒約翰,他的母親馬利亞和其他幾位
復活
因為星期五晚上猶太人安息日已经開始,耶穌的屍體被暫時安放於各各他附近的一個墓室,准备安息日后膏抹他的身體。猶太人的安息日(星期六)过后,第三天當跟隨他的幾位婦女拿香膏,要膏抹他的身體的時候,發現耶穌的身體已經不見了。有天使向她們宣告耶穌已經復活。耶穌的復活日是星期日,日後基督教以每年的這一天為「復活節」,并以星期日代为安息日─称为「主日」。耶穌復活表明了將來所有信他的人也要這樣復活,得享永生。關於復活的意義,《聖經》這麼說:
基督已经从死裏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死既是因一人而来,死人复活也是因一人而来。在亚当裏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裏众人也都要复活......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这必朽坏的总要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总要变成不死的;这必朽坏的既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既变成不死的;那时经上所记“死被得胜吞灭”的话就应验了。(哥林多前書15章20-22,52-54)
升天
耶穌從死裡復活後,多次在门徒面前显现,有四十天之久,講說神國的事,並把傳福音的大使命交託給他們: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18-20)
然後在一次與門徒聚集的時候,他就被取上升,有一朵雲彩把他接去,有天使向門徒說:“這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見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他從此坐在父神的右邊,為信他的人預備將來的去處。耶穌基督將要在最後的審判的時候榮耀再來,所有的人都要復活,接受他的審判。信他的人有永生,不信的將要永遠沉淪。
耶穌也賜下真理的聖靈與信他的人同在,聖靈是保惠師,他為耶穌作見證,引導信徒明白一切的真理,賜給他們各樣屬靈的恩賜。
耶穌受難以後本來很消沉的門徒,在耶穌復活升天以後聚在一起,有上百人,恆切禱告,有十天之久,然後五旬節的時候聖靈降下,他們得著能力,開始大膽傳講耶穌是基督的福音,一次就有三千人信主,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共用,信主的人天天增加。這是基督教教會的開始。此後,猶太公會和官府迫害門徒,司提反成為第一個殉道的基督徒。門徒暫時逃離耶路撒冷,同時也將福音傳到四方。後來耶稣特別向一位本來迫害基督和基督徒的保羅顯現徒9:4-5,他成為向外邦人(就是非猶太人)傳福音最重要的使徒。後來,猶太人繼續信耶穌的人很少,但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外邦人中間卻漸漸傳開,雖然經歷了很多的迫害,但越發廣傳,在公元四世紀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末日再来
經過兩千年的時間,世界末日是什麼時候是個未知數,因为主耶稣说只有父知道。(馬太福音24:36)到那日,就會派聖子大君王耶穌來作王千年公審判所有生者死者最後迎來新天地,帶來沒有仇恨沒有眼淚沒有失望等等的永遠幸福,俗稱末日時刻。
耶穌的家谱
耶穌的父親約瑟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在馬太福音第一章有所記載,由亞伯拉罕到約瑟一共有42代,但根據路加福音第三章的記載,由亞伯拉罕到約瑟則只有36代,比較兩個列表,除了代數不同,人物也不盡相同。關於這個差異,有兩派說法,其一為馬太所述為約瑟的世系,路加所述為馬利亞的世系,另一說法為馬太所述為約瑟的繼承父雅各伯的世系,路加所述為約瑟的生父赫里的世系,然而這幾種說法都沒有實質證據支持。
根据马太福音的记载,马利亚是在约瑟还未迎娶的情况下怀孕的,而且耶稣不是约瑟血统上的儿子。然而耶稣出生后第8天行了割礼,第40天由父母带到圣殿去献祭,可见他是约瑟承认的长子,是按照摩西律法继承家族产业最多的人,也是产业的合法继承人。
根据以赛亚书中以赛亚的预言,耶穌出于大卫的家族就是犹大部族。从路加福音中说约瑟带着馬利亚去犹大的伯利恒登记户口可得知,新约认为他们属于犹大部族。因为大卫的父亲耶西就是住在犹大的伯利恒。
以下是馬太版本的耶穌族譜(粗體表示重要人物):
亞當 | 塞特 | 以挪士 | 該南 | 瑪勒列 | 雅列 | 以諾 | 瑪土撒拉 | 拉麥 | 挪亞 | |||||
挪亞 | 閃 | 亞法撒 | 沙拉 | 希伯 | 法勒 | 拉吳 | 西鹿 | 拿鶴 | 他拉 | 亞伯蘭 | ||||
亞伯拉罕 | 以撒 | 雅各 | 猶大 | 法勒斯 | 希斯崙 | 亞蘭 | 亞米拿達 | 拿順 | 撒門 | 波阿斯 | 俄備得 | 耶西 | 大衛 | |
大衛 | 所羅門 | 羅波安 | 亞比雅 | 亞撒 | 約沙法 | 約蘭 | 烏西雅 | 約坦 | 亞哈斯 | 希西家 | 瑪拿西 | 亞們 | 約西亞 | |
約西亞 | 耶哥尼雅 | 撒拉鐵 | 所羅巴伯 | 亞比玉 | 以利亞敬 | 亞所 | 撒督 | 亞金 | 以律 | 以利亞撒 | 馬但 | 雅各 | 約瑟 | 耶穌 |
诞生年份
关于耶稣出生的年份,圣经指出,耶稣的表兄施洗者约翰是在罗马皇帝提比留·凯撒在位第15年开始先知生涯的。提比留於公元14年9月15日登基,因此他在位第15年应该是公元28年下半年至公元29年下半年。在那段期间,约翰开始向人传教;耶稣也展开他的服事职务,圣经記載当时耶稣“约有三十岁”)。
公曆以耶穌的出生為參照。6世紀時,東羅馬帝國為了修訂曆法,以替代非常混亂的羅馬曆法,就請當時精通天文的僧侶建議一個更合理的紀年標準。由於自君士坦丁大帝以後,羅馬帝國舉國改信基督教,修士就決定改以耶穌出世的年份為新紀元一年。當時的修士就基於聖經上“耶穌被處決時約三十多歲”,就在耶穌處決那一年的年份減去三十,作為新紀元的元年。
以下為根據新約聖經裡各個篇章記載的各種線索:
屠殺嬰兒前
《馬太福音》裡,馬太提及過耶穌出生時,希律王曾下令屠殺猶太的新生嬰兒,以免王位受到威脅。希律王在公元前4年去世,所以耶穌應在公元前4年以前出生。
人口普查時
《路加福音》记载:“在那些日子(耶稣出生前),凯撒·奥古斯都(又譯:凱撒·奧古士督)颁布法令,要在世人所住的全地进行登记。(这是第一次登记,是居里纽做叙利亚施政官的时候进行的。)于是所有人都启程,各归各城去登记。”
有不少批评家认为路加福音中的记载张冠李戴。他们认为,这次人口调查和居里纽做施政官的时间,应该是公元6或7年。如果他们的看法没有错,路加的记载就值得质疑了。不过,这些批评家却忽略了幾个重要的细节:
- 首先,路加承认人口调查不仅一次。文中說“这是第一次登记。”表明后来还有另一次人口调查。后来这次调查就是历史家约瑟夫斯所描述,在公元6年进行的那一次。
- 在奧古斯都時代,雖然沒有舉行全國性人口普查的法律記錄,但是有記錄證明當時通過行政命令在許多地方舉行人口調查。《猶太古史XViii.42》記載:大約此時,「全體猶太人」宣誓效忠凱撒,可能就是反映這一次的人口普查。
- 奧古斯都的手稿遺留了直接稅與間接稅的統計資料,最自然的解釋是從人口調查來的。
- 有些碑文證實,居里纽於公元前10~7年間在敘利亞擔任羅馬帝國的軍職。
文獻顯示叙利亚的人口調查每十四年舉行一次。已知約瑟夫記載的那次人口普查在公元6年舉行,加以綜合以上歷史線索,路加所記載的調查很可能於公元前7年舉行,亦即耶穌於該年出生。
史學中的耶穌
耶稣他没有在世上留下任何的著作,所有关于耶稣的记录的创作时间均在其死亡后。公元一世纪非基督教記載中罗马学者塔西佗的《編年史》和犹太学者約瑟夫斯的《猶太古史》中提到过耶稣,这被广泛视为耶稣历史真实性的证据。这也使得二個歷史事實「幾乎普遍獲得認可」:施洗約翰幫耶穌施洗、耶穌被總督彼拉多釘在十字架上。主要爭議是关于福音書中耶穌生平的可信度,有些人认为,四个经典福音书都符合历史可靠性的五个标准;但也有人说福音书中没有什么历史可靠性。
旁證資料
謝拉皮翁家書
馬拉·巴·謝拉皮翁是一位來自敘利亞的斯多葛派學者。他於公元73年後不久寫給兒子的信開頭敘述羅馬人在戰爭中摧毀了他的城市並且俘虜了他,正文主旨是鼓勵兒子追求智慧以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其中列舉了三個受迫至死的智者:蘇格拉底、畢達哥拉斯和「猶太人的賢君」,指出犹太人在處死自己的賢君之後被攆出故土、四散流離,是為公正的報應;並認為這位「賢君」因著他本身所訂定的「新律法」而(精神)不死(與之並列的其他二位:蘇格拉底因柏拉圖而不死、畢達哥拉斯因朱諾的雕像而不死)。信裡不直接稱這位「猶太人的賢君」(INRI)為耶穌,可能是為了躲避囚禁他的羅馬官長的耳目,以免被當作基督徒迫害。信的內容並未反映基督教教義,對耶穌的敘述也不像是引自福音書或其他基督教來源(例如稱耶穌為智者而非神子、認為耶穌不死的是「新律法」而未提到復活等),許多重要學者認為馬拉並非基督徒;作為教外觀點,此信是對於耶穌歷史性的重要參考。
猶太古史
公元一世纪著名的犹太歷史學家約瑟夫斯在他的主要著作《猶太古史》中,耶穌的名字被提到了兩處。
第一處在第18章3.3節:「就在這時,有一個名叫耶穌的智者,如我們說他是人不會對他冒犯的話;因為他做過很多奇妙的事,對他表示認同的人樂於奉他為師。他吸引了不少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被尊為基督。當彼拉多因為我們同胞的領導者的鼓動而把他判處十字架之刑,當初愛他的人並未有離棄他;因為他在受刑後的第三日復活,並在眾人面前出現;就如神聖的先知最初所預言的,以及那與他相關的萬千奇事。而基督徒一族,就是那班稱他為基督的人,到現在還沒有消失。」
這一段對耶穌記載的文字,被稱為弗拉维斯·约瑟夫斯的证词(Testimonium Flavianum)。但是幾乎所有的研究聖經的學者,都一致質疑這一段是後來基督徒更動後的結果。由於作者是為改信的猶太人,不可能直接宣稱耶穌是彌賽亞並死而復活。而自從阿拉伯文版的《猶太古史》被發現後,一些學者(例如約翰·P·邁爾〔John P. Meier〕和戈柏〔Goldberg〕等)相信儘管整體上的記述是源自約瑟夫斯,但認同耶穌為「基督」這一點大概是基督徒後加,「復活」這一段則是引述,非描述。
而在20章中,「耶稣,人称基督,其兄名为詹姆斯」,史学界一般认为是約瑟夫斯对基督教最可信的记录。
书信
羅馬帝國比提尼亚在公元112年時的省長小普林尼曾寫信給當時的君主圖拉真,詢問有關審訊和懲治基督徒時的程序。這封信的內容由威廉·梅尔莫斯(William Melmoth)在18世紀譯成英語,並於1935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集結他的書信而出版的著作Letters(中譯:《書信》)的第二卷第十章96頁中。信裡提及基督徒「把基督當作神一樣」。
編年史
公元115年,罗马帝国执政官、歷史學家科尔奈利乌斯·泰西塔斯在他的著作《編年史》記載羅馬皇帝尼祿把羅馬大火的責任歸咎於耶穌門徒的事時說:「尼祿(為了轉移視線)把罪名強加在基督徒,一般被大眾所憎恨的人群,並給他們各種各樣的折磨。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基督徒,是源於基督,一個在提比留在王位時,被我們的一位执政官本丟·彼拉多得到了最嚴峻的處罰的人。在他受刑後,這個最難以控制的迷信,得以暫時受控,但後來又再次在第一禍端猶大行省及連羅馬本身都蔓延,在這個世上任何最隱閉及羞愧的地方都找到他們的踪跡,並在當地流行。」
羅馬十二帝王傳
內中提到:「由於猶太人在基督的鼓動下不斷地製造事端,因此克勞狄一世將他們驅離羅馬。」多數學者將這起事件推定為公元49-50年,很可能是使徒行傳18:2的平行記載。然而蘇維托尼烏斯誤在文中以為當時基督還在世,使得這段記述的歷史價值大大削弱。
塔木德
巴比伦塔木德中出现的耶書被认为指的就是基督教中的耶穌,该说法源自中世纪,现代学者对此有各种不同观点。部分当代学者认为这些段落指向基督教和基督徒描述的耶稣,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这些段落是后世拉比添加的内容,塔木德学者約翰·梅爾(Johann Maier)认为米書拿和两个塔木德版本均没有记录耶稣。
塔木德中关于耶稣的生活时间的描述是矛盾的,Sotah 47a和Sanhedrin 107中表示耶稣生活在亞歷山大·詹納烏斯(Alexander Jannaeus)的统治时期(公元前103~前76年),但是Sanhedrin 43a中提到耶稣于公元200~500年之间被处死。
羅伯特·E·凡·福爾斯特(Robert E. Van Voorst)总结的各方观点如下(2000年):
- 学者約翰·梅爾(1978年),約翰·P·邁爾,雅各布·諾伊斯納(Jacob Neusner)站在同一边。Maier认为提到耶稣名字的Sanh. 43a 107b作为中世纪的修改版并无可信度可言,其不过是对基督教救世主形象的耶稣的反应而已。反对使用现版塔木德作为耶稣历史真实性的证据的论据包括上下文的证据,比如年代上的不一致性。巴特·叶尔曼和Mark Allan Powell认为塔木德的时间距离过于遥远(公元一世纪后数百年)无法作为关于耶稣生平的史料。
- 另一边,学者约瑟夫·克劳斯纳 (1925),R. Travers Herford (1901),Bernhard Pick (1887)反对认为塔木德没有独立的历史价值的观点,认为塔木德至少保存了一些可信的历史记载。部分学者认为塔木德对耶稣的负面描述可以视为可信的历史依据,因为猶太教传统只是抹黑耶穌而从未否定其存在,因此可以据此推断耶稣生平。
學界態度
有關對耶穌是否虛構人物的爭論始於啟蒙時代,較早認為耶穌是虛構人物的學者,是十九世紀中葉的德國歷史學家布鲁诺·鲍威尔。二十世紀初期,學者們開始質疑新約內有關耶穌的生平記載,最主要的工作是阿尔伯特·史怀哲、亚瑟·德鲁斯和约翰·罗伯特森做的。史懷哲在他的著作《歷史性耶穌的謎團》(The Quest for the Historical Jesus)裡更提出:“(聖經中描述的)拿撒勒人耶穌……從來都未存在過。”五十年代以來,認為耶穌是虛構人物的研究者主要有Guy Fau、Prosper Alfaric、W.B. Smith、约翰·马可·阿列佐、乔治·阿尔伯特·威尔斯和迈克尔·马丁等人。其中,倫敦大學的G. A. Wells和波士頓大學的Michael Martin的研究最為引人注目。
現今幾乎所有歷史學者都同意耶穌確實存在於歷史上。羅馬帝國前基督教時期產生許多抨擊基督教的文章,諸多批評中獨未見對於耶穌是否存在的任何質疑,也因此大部分學者仍然認為「耶穌的存在是由基督徒編造的」這一理論令人難以置信,且一贯無法使多方學者信服。大部分的學者同意:耶穌受洗於施洗約翰、與猶太教權威人士辯論、驅魔、召集男女信徒、設喻講道、赴耶路撒冷最後被彼拉多處死。
耶穌之墓
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传统上被认为是耶稣被钉死、入葬的地方。耶路撒冷的花園墓地、陶比奧古墓、克什米尔的Roza Bal、日本新郷村也有耶穌之墓的传说。纪录片《失落的耶穌之墓》(The Lost Tomb of Jesus)的导演辛卡‧傑科波維奇及其宗教顾问James Tabor認為陶比奧古墓是耶穌及其家族之墓,著有耶穌家族之墓一書,但是被考古学界质疑。2015年在動用過廣泛的化學檢測法之後,並與詹姆士骨棺作比對,以色列地質學家席姆倫(Arye Shimron)表示,他已肯定發現於1980年的陶比奧古墓屬於耶穌、他的兒子及親屬。這項研究認定耶穌有結婚、生了孩子,而且肉身復活並沒發生。但也有一些學者持反對意見,認為當時猶太人沒有姓,同名的極多,而且無論是陶比奧古墓中的骨棺還是詹姆士骨棺,其上都有不準確因素,例如:“耶穌的骨棺”上面的名字也可以拼做其他名字,而詹姆士骨棺上有明顯篡改過的痕跡。
背景研究
透過對當時耶穌可能生存過的那段時間的歷史知識,而去檢查在新約中的耶穌記錄,尤其對於在新約編寫時期的歷史知識,促使聖經學者重新演繹新約所紀錄的眾多情節。這些情節包括了加里肋亞和猶太省的分別,法利賽人、撒都該人、艾賽尼人及奮銳黨之間的分別,以及在羅馬人佔領期間,猶太社會裡的各種矛盾。
福音書記載耶穌是拿撒勒人,但「拿撒勒」這個字的意思卻很模糊。耶穌其實亦是法利賽人的一份子。在耶穌時代,法利賽人的學說有兩個主流,分別是:希列派及煞買派。這兩派對離婚有不同的看法:希列派依照《申命记》第24章第1节的理由而認為男性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要求離婚,這種觀點亦是當時猶太社會的主流思想。相反的,耶穌卻贊同另一派煞買派對於離婚的嚴格要求。根據《馬爾谷福音》記載,當時有法利賽人試探耶穌,要求耶穌表明對休妻的立場,試圖誘使他說出違反摩西律法的言論。現代的猶太拉比 Jacob Neusner亦在他的著作中指出耶穌的教導在兩派立場中傾向於煞買派。對於希列派有關最大的誡命及推己及人的原則,耶穌亦有評論過。
有學者指耶穌應該是艾賽尼人,一個在《新約全書》沒有提及過的猶太人派系。這種講法,是基於把四福音書的內容與死海古卷的內容比較,特別是四福音書與《正義之師》及《被扎的默西亞》的比較。
新約中關於耶穌的姓名和他的頭銜特別引人注目。根據大多數重要歷史學家的意見,耶穌很可能大部份時間都住在加利利,他可能會說亞蘭語及希伯來語。
与其他宗教的关系
伊斯兰教中的耶稣
在伊斯兰教中,耶稣(尔撒)(阿拉伯语:عيسى)被认为是真主的使者,被派遣为其同族以色列人之使者;并且带去一个新的经文——《引支勒》。《古兰经》被穆斯林认为是真主的最后启示,指出耶稣由处女馬利亚(麦尔彦)生出,这是由真主(安拉)所指示的神迹。真主为了帮助耶稣,给了他行奇迹的权柄,这些都是真主所赐予的。按照《古兰经》经文:耶稣既没有被杀,也没有钉在十字架上受辱,而是直接被真主佑助升上了天堂。这使得耶稣成为唯一的一个由处女生出的先知,并且是唯有的三个没有经历死亡就被升至天堂的先知之一(另外两个为以诺和以利亚)。伊斯兰传统记载:他将于世界末日回到人間,但不是像基督徒所說进行末日审判,而是以穆斯林身份恢复正統的伊斯蘭教,并挫败敌基督(假弥赛亚),執行真主的旨意。與基督教不一样,伊斯兰教认为耶稣不是神,只是一个聖人,耶稣教诲人们通过正直的方式来履行安拉的旨意。《新約聖經》中提到耶穌是神的兒子一事,耶穌從來不認同,是被迷信的基督徒竄改的,伊斯兰教反对基督教所說耶稣是聖父化身說或圣子下凡說,更覺得道成肉身根本更是無稽之談,指出耶稣就像其他先知一样,是一个凡夫俗子,但是他是天選之人,以真主的使者身分传播天啟。《古兰经》記載真主嚴禁人类为其“创造同伴”,强调真主的神圣獨一性。在《古兰经》中,尔撒有很多尊称,如弥赛亚(基督),但它与基督教中的概念有所不同。尔撒在伊斯兰教中作为和穆罕默德一樣領受天命的先知,而同樣得到所有的穆斯林尊重,在《約翰福音》中爾撒预言的保惠師即為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是繼耶稣之後把中斷了六百多年的道統的復興者和最後一位先知。
耶穌與佛教
水徒行紀
耶穌曾經到印度學佛一說,是根據新世紀運動者Levi H. Dowling宣稱他經由超能力觀看阿卡西记录而寫就的《水徒行紀》,描述了耶稣十一歲到二十八歲期間的事情,宣稱年方十一歲的耶穌當時經由羅馬帝國所屬的小亞細亞,途經安息王朝的波斯及甫統一的貴霜帝國,然後抵達北印度及西藏等修行地區,並在西藏修行地裡居住且冥想約七年。爾後再經由波斯返抵以色列,此事在聖經上毫無記載。然而一位佛教人士-馮馮居士認為此書乃由耶穌的弟子-彼得(天主教:伯多祿)所寫,但是在基督教義中是被認定為偽經的書籍。該書並被拍攝成電影《水徒行紀》。不過,佛教傳入西藏是西元四世紀時的事;藏傳佛教的興盛與佛寺的建立,更是於西元六世紀(唐朝文成公主時代)之後才有的事。該書稱西元一世紀時代的耶穌,能到當時根本還不存在的西藏佛寺學佛,在時間上相當令人難以置信。提供:書中被懷疑是耶穌同一人之先知-「伊薩」曾到訪過之佛寺名為法戒寺,位於喀什米爾拉達克邦,在四世紀並不屬西藏版圖,定性為藏傳佛教之寺院是後來的事。因此可以說,這卷文字描述內容完全是不符歷史事實的偽托著作。
諾托維奇論
俄國貴族記者諾托維奇在1894年表示:在喜馬拉雅山腳下拉達克的赫米斯寺院裏,親自讀到兩卷西藏經書,記載著耶穌在14歲時,隨同商人來到印度地區學習6年,後來又到尼泊爾繼續學習佛法6年。但所稱的兩卷經書並未公諸於世。
移居印度說
另外有一說認為耶穌釘上十字架後沒有死去,後移居至印度,修習佛法,後來在克什米爾定居,並在斯利那加去世。科幻小說作者保羅·大衛斯便是採用了這個題材而製作了《耶穌在印度》這部電影。
耶穌與猶太教
相對基督徒認為耶穌是救世主基督,犹太人並不承認耶穌是彌賽亞,他們認為救世主還未降臨,而耶穌不合猶太教相信的彌賽亞的特徵。並認為基督徒是以合乎他們信仰的方式將《塔納赫》翻譯為《舊約聖經》。比如在七十士译本中,希伯来语中的少女產子,翻译时使用了希腊语中的词汇Παρθένος,意为处女,而基督教在翻译圣经时基本上沿用了这一说法。因此,猶太教不接受基督徒的《新約聖經》,而且還在等待彌賽亞的來臨。
犹太教經典記載
雖然猶太教徒否認《塔木德》記載過耶穌,即使是到現在還痛恨基督教的猶太人,在他們的經典《塔木德‧密西拿》第四卷《民事侵权卷》(Nezikin,推斷應在第2世紀編纂)的大議會書(Sanhedrin)第43a節提及過「罪犯耶穌」在逾越節之前被「掛了起來」(處死)。
根据犹太拉比(古代猶太法學博士)所編纂的文獻─《塔木德經》中較晚期作品《耶稣一生》的记载:耶稣又名耶稣·本·潘得拉(Yeshu Ben Pandera),他的母亲是馬利亚,他的父亲是约瑟·本·潘得拉。在《塔木德經》中的耶穌是一位巫師,他在埃及學到黑魔法並有五個門徒。最後他以使用巫術的罪名被起訴,在逾越節後四十天被絞死。有學者認為Ben Pandera是扭轉Ben Parthenos(童貞女子之子)而成的。然而《死海古卷》與基督教緣起的專家詹姆斯.泰伯則認為「潘得拉」是當時確實存在且常在使用的名字。在他的著作《耶穌的真實王朝》有提到相關的論述和墓碑考古資料。在此書中詹姆斯.泰伯推測耶穌的生父很可能就是一名叫做约瑟·本·潘得拉的羅馬帝國士兵。
神道教
在日本青森縣新鄉村流傳着耶穌曾經來到這裡,一直活到106歲。該地有兩所古墓,被視為耶穌及其弟弟的墓地。每逢6月拜祭耶穌的基督祭,以日本傳統神道教儀式追悼耶穌。
摩尼教
在摩尼教的藝術作品中亦經常描繪耶穌的形像,比如於高昌發現的10世紀摩尼教繪幡上的耶穌像,學者命名為「夷數王者像」,呈現出西域藝術的特徵;以及一幅南宋時期繪製的絹畫掛軸《夷數佛幀》,出自中國南方沿海地區,則是以亞洲畫風的耶穌像。
耶稣与道教
明代道教名著《历代神仙通鉴》将耶稣纳入其神仙体系当中,见于卷九第二节“严子陵高屈光武,玛利亚贞产耶稣”。其文稱:「遠西國,人云去中國九萬七千里……彼國初有童貞瑪利亞,於辛酉歲(實漢元始元年),天神嘉俾厄爾恭報:『天主特選爾為母。』已而果孕降生。母極喜敬,裹以常衣,置於馬槽。群天神奏樂於空。後四十日,母抱獻於聖師罷德肋,取名耶穌。」反映了明朝時期道教廣納其他宗教並融合於自身的手法。
拜上帝教
在太平天国的官方宗教拜上帝會中,天王洪秀全自认为天父耶和华次子,其兄长子则为耶稣。西王萧朝贵常以耶稣为名,通过“天兄下凡附体上身”发布命令。
注释
引用
- ^ 保罗·约翰逊: A History of the Jews (1987), p. 144.
- ^ 聖經福音書, BibleGateway.com Archived 2007-07-26 at WebCite.
- ^ Daniel Gaztambide (2005), "So Sayeth The Lord... According to Who?".
- ^ Stephen Voorwinde,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Testament", Patornet. Accessed October 25, 2005.
- ^ F. F. Bruce, New Testament Documents: Are they reliable?, "Chapter 3: The Canon of the New Testament" (June, 1982), ISBN 978-0-87784-691-8, Inter-Varsity Press.
- ^ Coey Keating (December 11, 2005), "Criteria for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estament canon in the first four centuries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 ^ Bruce Metzger (1987), The New Testament Canon, page 254.
- ^ Josh McDowell (1992), "Evidence for the Resurrection".
- ^ F. F. Bruce (1959), "THE NEW TESTAMENT DOCUMENTS Are they Reliable?".
- ^ Gary Habermas (2001), "Why I Believe The New Testament Is Historically Reliab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John Robinson
来源
- McDowell, J. 《鐵證待判》(Evidence that Demands a Verdict)
- Jeffery Jay Lowder (editor). 《让陪审团判决“铁证”》(The Jury Is In, The Ruling on McDowell's "Evidence")
- Gordon B. Hazen. 《裁決Josh McDowell》(A Verdict on Josh McDowell)
- 蔡哲民 (2003).蔡哲民回复《耶稣的历史真实性问题》.
- Cohen, Shaye J.D. (1988). From the Maccabees to the Mishnah ISBN 978-0-664-25017-1
- Cohen, Shaye J.D. The Beginnings of Jewishness: Boundaries, Varieties, Uncertainties 2001 ISBN 978-0-520-22693-7
- Crossan, John Dominic 1991 The Historical Jesus: The Life of a Mediterranean Jewish Peasant, ISBN 978-0-06-061629-8
- Ehrman, Bart. The New Testament: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Early Christian Writings, ISBN 978-0-19-515462-7
- Fredriksen, Paula. Jesus of Nazareth, King of the Jews: A Jewish Life and the Emergence of Christianity ISBN 978-0-679-76746-6
- Fredriksen, Paula 1988 From Jesus to Christ ISBN 978-0-300-04864-3
- Olsson, Suzanne 2019 Jesus in Kashmir The Lost Tomb Gateway Books ISBN 978-0-57-849626-9
- Sanders, E.P. The historical figure of Jesus, Penguin, 1996, ISBN 978-0-14-014499-4
- Sanders, E.P. Jesus and Judaism, Fortress Press, 1987, ISBN 978-0-8006-2061-5
- Vermes, G. Jesus the Jew: A Historian's Reading of the Gospels ISBN 978-0-8006-1443-0
- Vermes, G., The Religion of Jesus the Jew ISBN 978-0-8006-2797-3
- Vermes, G., Jesus in his Jewish context ISBN 978-0-8006-3623-4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耶稣(分類) |
参见
- 耶稣和历史
- 耶稣生活的环境
- 新约中的耶稣
- 关于耶稣的观点
- 相关主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