Мы используем файлы cookie.
Продолжая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сайт, вы даете свое согласие на работу с этими файлами.

守一

Подписчиков: 0, рейтинг: 0

守一,又叫守真一守三一,是中國道教漢代六朝時最重要的一種冥想法,修道者閉關冥想,想像自己的精神或魂魄顯形,與軀體合而為一。守一法以《道德經》為理論上的依據,相信「一」既是,也是人的精神,可使人延年益身,袪除百病,消災解難,通神接真,甚至長生成仙;但亦有道教流派強調,守一並非最高道術。魏晉以後,守一變得複雜化,守一變成守三一,「一」分處於上、中、下三丹田,甚至統領一身24位身神;也有道士教人存思「一」分身多人,或同時存思天上星斗及其他仙真。漢代六朝時,守一法廣受推崇,唐宋時道教的內丹術亦沿用此詞,描述煉內丹的體驗。

東漢至魏晉初期譯出的佛經中,也曾使用這個名詞,來形容佛教禪定修行的方法,也就是一境性。許多學者相信這是一種格義的手法,採取道家典籍的術語來轉譯佛經。學者湯用彤則認為這個名詞由佛經譯者所創,連同修習方法,一同影響了道教發展。

概論

「守一」之名,可能源自老子的「抱一」,在莊子中也曾提到,但並未將守一當成一個專門名詞來使用。守一這個名詞雖然來源自先秦道家,但直到東漢末年才成為專有名詞。最早將這個單字名詞化的人,已經無可考證。在道教內部,東漢末年的《太平經》中首次使用這個名詞;同時間的佛教譯經,也將它應用在表達禪定方法上。在東漢末年,佛教最初的信徒經常也同時崇信道術,兩者有混同發展的狀況,守一這個用語可能是在這個狀況下發展出來的。

黃老道家中,可稱為「一」,神祕奧妙,虛空而不可測;《道德經》「載營魄抱一」,指專注於内在的魂魄,與形體不離,並與「道」相合為一,能夠知一,則可以復歸純樸,與天地精神達致和諧,「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道士重新闡釋老子之言,神化道家哲理中的一,一與「玄」、「道」相近,都是生命力的神祕之源,是數字的開始,象徵世界的起源,是道的代名詞,又是身體重要部位的隱語,更是修練過程中精神體驗境界的代稱。一也可解作擺脫世俗的誘惑和外物的干擾,保持意念的專一和精神的純一。

在東漢末年至南北朝之間,譯出的佛經中,使用守一這個名詞,一般用來對應禪定中「制心一處」與「心一境性」的修習方法,如後漢譯出的《分別善惡所起經》,《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阿那律八念經》,三國魏晉時譯出的《法句經》、《瑞應本起經》。襄楷上書漢桓帝時,引用《四十二章經》中的說法,認為守一方能成道。守一這個用語,可能是佛經譯者參考道家典籍之後,以格義手法應用在譯經之上。在南北朝之後譯出的佛經,通常直接使用禪定三昧毘婆舍那等佛教術語來譯,較少使用守一。

道教修練

道教認為,精神或魂魄若與身體分體,人就會生病甚至死亡;以冥想法想像、內視體內的「神」,可使「神」留居體內。守一的目的,就是「聚致精神於身內以治病」。人若能守一,能使身體與精神常合併,長存而不老,「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并也」。根據東漢《太平經》,典型守一法如下:

設立修道的房間,建造堅固的門戶,其他人不可隨意內進,每日都入內嘗試冥想,感到不安不適就出來,不應勉強。如此修習下去,會愈來愈熟練,感到安寧,不想離開房間,不想再談飲食,也不想聽到其他人聲。修練有功,閉上眼可看到身形容貌,形象就像在鏡內,或像看見清水中的倒映。 守一顯形時,像剛起的火一樣,要立即守護,不要讓其消失。開始時是紅色的,最後會變白,久而久之則會變青,洞透明晰,位於遠方,又自遠處回來顯現為「一」,體內無不清楚可見。

修道的房間,牆壁應該加厚,以免受外間聲音騷擾。有學者推測,守一時可能打坐。有些冥想法如思念五臟神的還神法,會在室內懸掛神靈畫像,以助存思和通神,守一則獨自冥想,不掛畫像。

漢末以後,守一法複雜化,與三丹田說結合。《老子節解經》守一也稱為行一、抱一或存一,上丹田在腦,中丹田在心,下丹田在臍下,「一」循環灌注於三丹田中。魏晉時,守一有「守真一」和「守玄一」兩法,守真一是守體內之神,關鍵在守上、中、下三丹田。東吳鄭隱授予弟子葛洪的守一法就是守真一,一分為三,三真一位於三丹田中,各有姓名、大小尺寸,男的長九分,女的長六分,修真一者冥想其神降氣護身。守玄一同樣是存思體內之神,修道者先齋戒百日,冥想三四日後,不但看見自己的精神,還可以化身作十多人,「皆如己身」,達到分身的效果。也有學者指守玄一是守體外的神。鄭隱認為人體與宇宙相應,「一」在身中,亦在天宮,守一可與「存星」法相結合,同時冥想天上諸星,把星辰的神祕力量吸收在身。

東晉天師道太上靈寶五符序》把身中之「一」分為天一、地一、人一,分別在上中下三丹田中,除了三一守身之外,還教人存思神獸、仙人、各種身神、日月五星精華等等,融合守一與「食氣」之術。東晉中期,上清經出世,認為一身之神有24位,三一監統全部24身神。守一就是存思三一固守身中三宮(三丹田)。修練時,還要選擇適當時辰和方位,存思三一分別登上星斗或天庭,再回歸體內;頭腦中的九宮之神,都稱為真一,分為「雄一」和「雌一」兩類。上清經並教人存思身神與天神融合,存思天上仙真降氣下來,進入人體,與體內各身神之氣相混融,稱「回風混合」,也是守一之法,屬上清經法中最基礎的修練法。上清派道士相信,修練守一須節制性欲。

歷史

守一是方士自古傳承的養生方術,《莊子.在宥》已提到守一可以長生。守一是東漢《太平經》的中心思想,在各種道術中最受重視,被認為是修道者必學之法。《太平經》許多篇名有「守一」二字,如「清身守一法」、「守一明法」、「守一入室知神戒」等,提出一是宇宙的起源,認為修練守一,可以成仙,修練身心,治病長生,使「精神自來」,長生延年,百病自除。守一者可得天神幫助,資質高的人,守一可以成仙,中等資質的守一,可以輔助帝王,資質低的,則可以無怨無咎。倘若人人守一,將天下太平,人人安樂。守一之外,《太平經》也教授存思五臟神的冥想法。後人把經中有關「守一」的論述,匯集成篇,編成《太平經聖君秘旨》一卷。天師道亦重視守一,意思稍有不同,反對那種存思自己身神的修練法,認為「一」並不在於人身中,而是天地間的一股「道氣」;一被徹底神格化,其大可遍於宇宙,其小則往來於人身之中,是無所不在的力量。天師道對教民頒佈道誡,宣稱守誡就是守一。唐代天師道士張萬福仍以守一比喻遵守道戒。漢魏時流行的另一種冥想法「歷臟法」,存思身中五臟神,則受天師道批評和摒棄。

六朝時,守一被視為最重要的冥想法,卻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道術。魏晉時冥想法種類眾多,通行的有10餘種,當中守一最為重要。道士借助守一,有鎮定心靈的功用,相信守一有消災解難、卻惡防身的神奇效果,「陸辟惡獸,水卻蛟龍,不畏魍魎,挾毒之蟲,鬼不敢近,刃不敢中」。《老子節解經》的養神說主要在守一。唐代高道潘師正曾向唐高宗介紹守一,說守一「思之可卻百鬼」。有些道士非常推崇守一法,《西昇經》主張守一勝於煉丹,認為守一就是守道誡。南北朝前期的天師道徐靈期,提出守一是最上乘之學,勝於佛教的數息及道教的其他冥想法。也有道士對守一法有保留。西晉葛洪認為,守一可以通神、守形卻惡,「卻惡防身」,是最重要的冥想法,卻不是登仙之道,長生仙道在於煉丹。東晉上清經《紫陽真人內傳》指出守一是「中真、地仙」所修的道術,但不是「上真之道」;上清經作者之一楊羲僅指出,守一可使人頭髮不白,秀髮再生。上清經《智慧消魔真經》強調有智慧者當習守一,冥想身神,並融合三丹田之說,守一又稱「三一」。

影響

中國佛、道二教其他的冥想法都借用「守一」之名。隋唐之時,守一法、煉丹術與其他冥想法結合,形成內丹術。唐宋內丹術有時借用「守一」一詞,如道藏有《太上內丹守一真經》,以守一指內丹術中心腎二氣的交合變化,與六朝的守一法不同,並往往更常用《道德經》「抱一」一詞。

「守一」一詞在佛教也被廣泛應用,漢魏時翻譯佛經常用「守一」一詞,人們普遍等同禪定和守一,禪宗四祖道信提出體驗「心外無佛」,方法之一是「守一不移,動靜常住」,偽經《金剛三昧經》及其後的禪學著作《頓悟要門》,亦以守一解釋禪定。有學者指出,道經提到「丹書萬卷,不如守一」,和禪宗不立文字的精神相通。

現代研究

湯用彤認為守一是道教借用佛教禪定理論而成。但饒宗頤湯錫予則認為守一在東漢道教中就是常見術語,採用守一來作為佛教禪定的譯名,是一種格義的手法。伯蘭特·佛爾認為守一是由道教傳統發展出來的名詞,吉岡義豊認為佛教借用守一這個名詞來譯經,有助把佛教禪定思想移植於中土

註釋

參看

外部連結


Новое сообщени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