Продолжая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сайт, вы даете свое согласие на работу с этими файлами.
胭脂
胭脂,又称脂粉,是一种化妝品,可以塗於嘴唇,如同唇膏,亦可當作腮紅、粉餅使用,塗擦于面颊,特别是腮部,颜色多为含有红色成份的暖色调,使臉部紅潤,增加美觀與健康感。使用腮紅,可達到改變以及調整臉型的效果。腮紅的質地包括液狀、膏狀以及粉狀。
沿革
中国古代的胭脂又称焉支、燕支,燕支一說,說明此物是來自戰國燕國,是从中国西北匈奴焉支山(今天甘肃省永昌县、山丹县之间)地区所产植物紅藍(即红花,菊科红花属,学名Carthamus tinctorius L.)提炼出来的色素。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胭脂是商纣时妲己所發明,是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因为是燕国所产得名。紂王看見妲己杏眼桃腮,冰肌玉膚,喜歡得不得了,紂王對妲己倍加寵愛,他對妲己更是言聽計從,當時妲己發明了一種桃花妝,就是用各種花瓣的汁液凝成脂粉,塗在面頰上,因此,她的容貌永远都是那么光鲜艳丽,不见衰老,這種脂粉被稱之為『燕脂』。另一说法相传為匈奴女性使用。因东晋史學家習鑿齒将胭脂与阏氏相连产生。古代学者多认可这一说法,现代学者则认为胭脂与阏氏完全没有关系,参见阏氏。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为了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回國後,带回了大量的异国文化,包括西域各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物,胭脂就在此時被引进了中國。
紅藍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在紅藍开花时整朵摘下後,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豔的红色染料,還有两种胭脂:一种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制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由此,燕支被写成“姻脂”,“臙脂”,除红蓝外,制作胭脂的材料,还有蜀葵花、黑豆皮、重绛、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等。
汉朝以后,历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红妆束素腰”等等。唐朝妇女饰红妆的记载就更多了,“青娥红粉妆”;“对君洗红妆”;“射生宫女宿红妆”等等。除了詩文,当时的笔记小说也有例子,如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描述杨贵妃因为涂抹了脂粉的缘故,连汗水都染成了红色。王建《宫词》中也有类似的描写,有一个年轻的宫女,在她盥洗完毕之后,洗脸盆中犹如氽了一层红色的泥浆。
另外,唐朝元和年间流行过褐色脂粉配黑色口红。白居易《时世妆》记载:“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圆鬟无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妆。”
在歐洲,古羅馬時即有使用腮紅胭脂的記載。古罗马的女性,脸敷白粉后再用红赭石制成的胭脂上色。
现代胭脂一般为人工色素制成,颜色多样。主要成份為:滑石粉、碳酸鈣和碳酸鎂、高嶺土、氧化鋅、二氧化鈦、硬脂酸鋅、硬脂酸鎂、色素、黏合劑如羧甲基纖維素、羊毛脂或者礦物油等。
質地
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的腮紅以粉狀居多,以毛刷沾取上色。粉狀腮紅的優點在於使用簡易。液狀腮紅與膏狀腮紅以特製的腮紅刷或是手指上色,由於質地濃稠所以較為顯色,但不易控制用量。
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