Продолжая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сайт, вы даете свое согласие на работу с этими файлами.
淡紫擬青黴菌
淡紫擬青黴菌 | |
---|---|
淡紫擬青黴菌的分生孢子 | |
科学分类 | |
界: | 真菌界 Fungi |
门: |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
纲: | 糞殼菌綱 Sordariomycetes |
目: | 肉座菌目 Hypocreales |
科: | 线虫草科 Ophiocordycipitaceae |
属: | 紫孢霉属 Purpureocillium |
种: | 淡紫擬青黴菌 P. lilacinum |
二名法 | |
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 (Thom) Luangsa-ard, Hou- braken, Hywel-Jones & Samson (2011)
| |
異名 | |
Paecillium Luangsa-ard, Hywel-Jones & Samson nom. prov. (2007) |
淡紫擬青黴菌(學名: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又稱淡紫紫孢菌,是線蟲草科紫孢霉屬的一種真菌,已自土壤、沈積物、污泥、昆蟲與線蟲樣本中採得,在攝氏8-38度的溫度下皆可生長,其中以26-30度較佳,且對pH值與生長基質的耐受範圍也相當廣。本種因可感染線蟲而被用於對抗線蟲蟲害的生物防治劑。
分類
淡紫擬青黴菌於1910年由美國真菌學家查爾斯·索姆發表描述,當時被歸入青黴屬中,學名為Penicillium lilacinum。1974年Robert A. Samson將其改歸入擬青黴屬(Paecilomyces)。2000年代的研究發現擬青黴屬非單系群,後有學者發表新屬紫孢霉屬(Purpureocillium)並將本種分入其中,屬名意指「紫色的孢子」,得名自該屬真菌紫色的分生孢子,本種的分生孢子呈橢圓形至梭形,由菌絲末端的特化結構瓶梗產生,分散排列成鏈狀結構,表面光滑至稍微粗糙,尚未觀察到厚垣孢子;菌絲為透明,寬2.5-4微米。
感染線蟲
1966年即有研究發現淡紫擬青黴菌可感染線蟲的卵,其菌絲在線蟲卵的表面上生長後可形成附著器(菌絲尖端的膨大特化結構),進而穿透卵殼、殺死線蟲、並產生更多的分生孢子以繼續感染周圍的卵。目前淡紫擬青黴菌已自多種線蟲與多個地區的土壤樣本中被發現。本種可用於生物防治以對抗線蟲的蟲害,祕魯已有數個野外試驗成功使用本種抑制線蟲蟲害,當地的品系進而被送至世界各地不同氣候、作物的環境下進行測試,各品系感染線蟲的毒力不同,有些品系在雖實驗室測試中取得成功,但實際應用上效果不彰。
致病
淡紫擬青黴菌在少數情況下可感染人類致病,大多數患者為免疫缺乏者或體內留置醫療器具(如人工晶狀體)者,有研究顯示本種可能為感染免疫缺乏與免疫正常者的新興病原。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