Мы используем файлы cookie.
Продолжая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сайт, вы даете свое согласие на работу с этими файлами.

天路歷程

Подписчиков: 0, рейтинг: 0
天路歷程
First edition
副标题 Delivered under the Similitude of a dream Wherein is Diſcovered, The manner of his ſetting out, His Dangerous Journey; And ſafe Arrival at the Deſired Countrey
原名 The Pilgrim's Progress from This World to That Which Is to Come; Delivered under the Similitude of a Dream
作者 約翰·班揚
类型 宗教託寓
语言 英語
主题 託寓 编辑维基数据
發行信息
出版時間 1678
出版地 英格蘭
规范控制
ISBN N/A

天路歷程》(英語通稱「The Pilgrim's Progress」)是英格蘭基督教作家佈道家約翰·班揚的著作,於1678年2月出版,是一首基督教寓言詩(Allegory),後來也被認為是小說。它被認為是最重要的英國文學作品之一,被翻譯成200多種文字。

創作

班揚開始創作這本書,是因為他違反英國政府頒佈的聚會法案而被判入貝德福德郡監獄。有關法案禁止國民參與英國國教以外的聚會。研究班揚生平早期的學者如約翰·布朗相信本書是在他第二次坐牢,即1675年時創作的。但更多的學者如羅傑‧沙羅克(Roger Sharrock)相信是他完成其精神的自傳 Grace Abounding to the Chief of Sinners(中譯《罪人受恩記》、《罪人頭目的赦免》)第一次坐牢時所作的。

上卷於1678年時在倫敦出版,而下卷則於1684年出版;最早的上下卷合訂本於1728年出版。《天路歷程》為史上最廣為人知的宗教寓言文學,並且被廣泛地翻譯至其他語言,賓威廉最早將之意譯成中文版,後來出現更多的譯本。

《天路歷程》首部是靈程經驗的寓意文學。有一「墮落者」,逃出「毀滅之城」,遇十字架,而成了「基督徒」。一路訪尋「天城」,途中遇各種各色的人物(如,智仁勇、心慈、敬虔、無知、善殺、弱質……)、狀況(如失望泥沼、浮華世界、疑惑城等)、危險與各種考驗,戰勝魔王……到達快樂山與天城。)《天路歷程》第二部是姊妹作,也可以說是續篇,是「基督徒」的妻子尋訪天城的歷程。

英文版含十萬八千多字,分作兩部分。每部分是連續的,且沒有分章節。1678年完成首部分後,1679年他獲釋後出版了首部分增潤版。第二部分則於1684年出現。他在首部分所寫的生活分作十一版本,1678-1685年成功出版。1688年次版分作兩個版本,分別於1684年和1686年出版。

故事大綱

第一部分: 基督徒負擔著罪惡,開始前往天城——上帝的城市。 傳道者指引基督徒前往小門,他在這裡開始了他的旅程。 基督徒在路上遇到了頑固和易曲,但頑固拒絕加入他,而易曲在面臨各種困難後離開了這條道路。 基督徒在痛苦沼澤中奮鬥,但他被幫助所拯救。 基督徒遇到了世俗智者先生,他建議他通過世俗手段解脫他的負擔。 基督徒到達了解經者之家,在那裡他學到了各種屬靈的教訓,並看到了強化他信仰的異象。 基督徒與魔鬼阿波利恩進行了戰鬥,憑藉代表聖經的聖靈之劍獲得了勝利。 基督徒進入了死蔭谷,一條充滿危險的陰險之路,但他得到了上帝的保護。 基督徒到達了美麗的宮殿,他在那裡受到信仰、希望和愛的美德的歡迎和恢復。 基督徒穿過了令人愉悅的山脈,一個美麗和平的地方,他被警告前面的危險。

第二部分: 基督徒的妻子基督安娜和他們的孩子們踏上了追隨基督徒的路程。 他們受到戰士大心的保護,並幫助他們度過危險的路途。 他們遇到與基督徒相同的障礙,例如沮喪沼澤、難登之山和死蔭谷。 基督安娜和她的同伴在基督徒曾經拜訪過的地方受到歡迎,例如解經者的房子、美麗的宮殿和美麗的山脈。 基督安娜和她的同伴遇到了憐憫,她加入了他們的旅程。 他們到達了天國之城,在那裡受到天使的歡迎,並與早已到達的基督徒重聚。 故事以基督徒和他的家人進入天國之城為結束,這是天堂和永生的象徵。

中譯

陳平原認為《天路歷程》是「最早介紹到中國的英國長篇小說」。早在1853年,英格蘭長老會的首位宣教士宾惠廉就將《天路歷程》翻譯成了漢語文言文。1865至1866年間,他又將其譯成官話白話文,以擴大讀者群。但當時國語(基於官話方言)並未推行,很多方言地區的人看不懂官話白話文,因此後來該書又出現了閩南話(1853年)、寧波話(1855年)、福州話拼音(1855年)、廣東話(1870年)、上海話(1895年)等版本,部分版本係以文言文版為底本翻譯。

其中粵語白話文的版本由循道會(Wesleyan Missionary Society)的傳教士俾士牧師(Rev. George Piercy, 1829-1913)譯出,其插圖較其他方言/語言版本為多,第一部30幅,第二部28幅,風格頗為一致,均被「中國化」,儘管有少許半中半西的情況,但除了十字架,「基本上看不出所闡釋的是一部英國小說」。

《天路歷程》漢譯對韓國日本後來翻譯該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譯本천로 역정》(天路歷程)譯本《天路歴程》的譯名均取自漢譯本。

下面是原文和當時的文言文、官話白話文、粵語白話文3個版本的卷一開頭部分的對照:

英文 文言 官話 廣東話
As I walk'd through the wilderness of this world, I lighted on a certain place, where was a Denn; And I laid me down in that place to sleep: And as I slept I dreamed a Dream. I dreamed, and behold I saw a Man cloathed with Raggs, standing in a certain place, with his face from his own House, a Book in his hand, and a great burden upon his Back. I looked and saw him open the Book, and Read therein; and as he read, he wept and trembled: and not being able longer to contain, he brake out with a lamentable cry; saying, what shall I do? 我行此世之曠野,遇一所有穴。我在是處偃臥而睡,睡即夢一夢。夢見一人,衣甚破爛,立在一所,面轉室而他視。手執書,背上有大任。又見其展書而觀,戰慄流涕,不能自禁。遂大發哀聲云:「我當何為?」 世間好比曠野。我在那裏行走,遇着一個地方有個坑。我在坑裏睡着,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人,身上的衣服,十分襤褸,站在一處,臉兒背着他的屋子,手裏拿着一本書,脊樑上背着重任;又瞧見他打開書來看,看了這書,身上發抖,眼中流淚,自己擋不住,就大放悲聲喊道:「我該當怎麼樣才好?」 世上猶如曠野。我喺個處行,遇着一笪地方有個巖。我在巖里瞓着,就發個夢,夢見一個人,着的好爛嘅衣服,企在一處,佢面背住自己嘅屋,手揸部書,背脊孭個大包袱。又見佢打開部書睇,好驚慌,流眼淚,自己唔禁止得住,就發聲大喊話:「我應當點樣做呢?」
  • 註:中文原文使用舊式句讀點(。),此處一律改作新式標點。

時至今日,《天路歷程》仍然有很多中譯本,但上述的各方言版本皆已絕版。

外部連結


Новое сообщени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