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罰學
| 犯罪學 |
|---|
|
|
| 子領域 |
| 犯罪生物學 |
| 犯罪社會學 | 犯罪心理學 |
| 刑罰學 | 刑事政策 | 受害者學 |
| 學派 |
| <依知識論立場> |
| 古典學派 | 實證學派 |
| 新古典學派 |
| <依地理位置> |
| 義大利學派 | 芝加哥學派 |
| 法蘭克福學派 |
| <依社會、哲學、政治理論> |
| 衝突犯罪學 | 環境犯罪學 |
| 馬克思主義犯罪學 |
| 女性主義犯罪學 |
| 左翼現實主義 | 右翼現實主義 |
| 整合犯罪學 | 後現代主義 |
| 犯罪原因理论 (大致依時間先後) |
| 功利主義(古典理論) |
| 生來犯罪人 | 精神病學模式 |
| 紧张理论 | 差別接觸理論 |
| 次文化理論 | 社会控制理论 |
| 標籤理論 | 明恥整合理論 |
| 理性選擇理論 | 自我发展论 |
| 日常活動理論 | 破窗理論 |
| 一般人格與認知社會學習理論 |
| 衍生的刑罰理論 (大致依時間先後) |
| 應報理論 | 嚇阻理論 |
| 預防理論 | 矯治模式 |
| 罪有應得理論 | 修復性司法 |
| 新應報理論 | 表達性刑罰理論 |
| 重要概念 |
| 犯罪 | 暴力 | 人性 |
| 連環殺手 | 少年犯罪 |
| 白領犯罪 | 社會階級 |
| 社会解体 | 社会分化 |
| 文化失範 | 文化冲突 |
| 组织型犯罪 | 受害者 |
| 毒品 | 回避机制 |
| 越轨 | 刑法 | 司法程序 |
| 刑罰 | 保安處分 |
| 监狱 | 虐囚 | 監獄人權 |
| 規訓與懲罰 | 瘋癲與文明 |
| 死刑存廢問題 |
| 社區處遇 | 轉向處遇 |
| 少年感化院 | 中途之家 |
| 更生人 | 更生中心 |
| 再犯 | 累犯 |
| 相关学科 |
| 心理學 | 社会学 | 精神醫學 |
| 刑事學 | 法医学 |
刑罰學(英語:Penology)由拉丁文poena(「penal」,懲罰)加上古希臘文字尾-logia(「study of」,研究)而來,這術語很有可能是弗朗西斯·利伯所創造,作為犯罪學的分支,探討不同社會中試圖鎮壓犯罪活動並透過適當處罰以滿足輿論的哲思和實作。
《牛津英語詞典》將刑罰學定義為「犯罪懲罰和監獄管理的研究」,在這個意義上它相當於矯正。
刑罰學關注不同社會所發展並採用的犯罪防治方法與效果,如何藉由害怕懲罰而鎮壓或遏止犯罪意圖。因此,刑罰學的研究涉及囚犯處置和罪犯判刑後的復建更生,還包括保護管束(罪犯在社區復健)以及與確保拘留安全、犯人再培訓有關的監獄科學。
刑罰學處理許多議題和理論,包括監獄相關問題(監獄改革、囚犯虐待、囚犯權利和累犯)以及懲罰目的之理論(嚇阻理論、應報理論、去能理論和更生理論)。當代刑罰學主要關注罪犯更生和監獄管理。這個詞很少用於於非正式環境中的懲罰理論和做法,如育兒、學校和工作場所的懲教措施。
歷史
過去許多理論根基於可怕後果可以阻止潛在犯罪者這個概念所發展而來。該原則的例子可以在古希臘的德拉古法典和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盛行的血腥法典中找到,當時(在不同時期)超過200種罪行的處罰是死刑。同樣地,在伊斯蘭教聖訓法典傳統下的某些固定罪行也可能導致恐怖的懲罰。
罪犯懲處及更生的現代理論大體上基於1764年切薩雷·貝卡里亞侯爵出版的《論犯罪與刑罰》開創性文集中所闡述的原則,也就是以比例原則為中心概念開展。在這方面,它們與眾多過往的懲罰制度不同,例如英國的血腥法典,其中不論偷竊價值為何,刑罰是相同的,也就是英文諺語「偷小羊還不如偷大羊」(亦即「一不做,二不休」,英語:one may as well hang for a sheep as a lamb,直接翻譯:「偷小羊跟偷大羊都可能被處絞刑」)的由來。 貝卡里亞的想法也促使非致命懲罰更為社會所接受。因此,定罪囚犯在處罰期滿後也必須重新回歸社會。
因此,現今刑罰學家為囚犯訂定職業和心理教育計劃,還有一系列社區服務和保護管束命令,要求在社區內對罪犯進行指導和就業輔導。然而,為維護社會秩序和緩和公眾憤怒不至自行採取殘酷報復行動,保持對罪犯施加某些懲罰仍具相當重要性。
參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 Diiulio, John J., Governing Prison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rrectional Manage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imon and Schuster, 1990. ISBN 0-02-907883-0
外部連結
| ||||||||||||||||||||||||||||||||||||||||||||||||||